主办单位: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投诉/咨询电话:12345 0755-88102553 投诉/咨询邮箱:xzc@gxj.sz.gov.cn
地址:深圳福田福中三路市民中心三楼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办公时间:9:00-12:00 14:00-18:00(工作日)
网站标识码:4403000048粤ICP备10053215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3015号
题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战国的庄子,初唐的王勃,面对广阔的天地宇宙、飞逝的分秒时间不约而同发出了如斯喟叹。自人类文明伊始,探索空间之无限、追求时间之永恒,可谓人类亘古命题。从孔孟老庄到郭守敬、祖冲之,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霍金,对于宇宙与时间的梦,串联起人类上下数千年……
飞亚达与中国航天表
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是在2003年,不过早在这以前,飞亚达就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梦。现已退休曾主管飞亚达技术研发的原副总经理李北先生在2000年时曾前往欧米茄航天表的机芯工厂进行学习,同时寻求合作的可能,但当时瑞士人一口回绝了。2001年2月李北先生在因病住院期间开始了解空间载人技术,“可以说飞亚达在为中国载人航天做航天表的时候,我们是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和技术的。”飞亚达就这样,悄悄开始了自己的航天表研发计划。
2001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并且需要为航天员配备航天手表。同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样,中国某研究所一开始在国内市场上选购了几十种国产和进口手表,进行严苛的破坏性试验,飞亚达手表凭借稳定可靠的品质通过了考验。2001年的春天,两位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敲开了飞亚达办公室的大门,希望飞亚达为航天员研制生活及工作用表。在此期间,瑞士名表欧米茄提出希望承担中国航天表的设计,并且允诺高额的赞助费。然而,对飞亚达的信心以及对民族工业的支持最终使飞亚达获得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霍广耀曾在受访时表示:“最终选择飞亚达主要是考虑到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飞亚达航天表经过反复测试,已经达到当今世界顶尖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民族工业和品牌的支持。”
飞亚达所做的研发舱内用表、出舱用表以及登月用表三步走的整体规划,实现了与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同步。舱内航天用表,除了发射着陆阶段的力学环境、微重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负压和富氧环境的影响,面对的环境与地面较为接近。出舱用表,则需要提供太空行走特征计时功能,并直接面对温度变化剧烈、高真空以及复杂电磁舱等太空环境。不过即便如此,对于舱内航天用表的技术状态,大家还是一无所知。因为“神五”是舱内航天服表,当时的定位是为航天员提供一种航天服检漏计时的装备,尽管是舱内使用,但在指标上还是有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表的尺寸要比较大,因为航天员穿上航天服以后手臂难以弯曲到正常的角度来读取时间,视距较远;其次,一些关键计时的刻度需要特别标示出来,要使航天员能轻松地读取计时;此外,表还要能够经受发射和着陆的加速度冲击,同时使用须耐负压、高氧的材料及制造工艺。飞亚达对于这些要求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论证,航天表的研发方案逐渐清晰。
现任飞亚达研发总监鲍贤勇先生清晰回忆,2003年3月3日确定了飞亚达航天表成为航天装备,将作为舱内航天服检漏的辅助计时设备随航天员上天。
此后的故事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2003年10月,航天英雄杨利伟佩戴飞亚达研制的舱内航天服手表驾驶“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飞亚达舱内航天服手表在起飞和着陆前配合完成了舱内航天服的检漏计时,并在英雄身边一丝不苟地记录了英雄“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圆。
“神七”的“大考”
两年以后,“神六”升空。与“神五”航天表相比,“神六”任务中除了舱内航天服用表,还增加了航天员舱内工作用表。飞亚达研发团队在咨询了航天员的反馈意见和设计建议后,对航天表用材、人机工程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改进。由于与“神五”一样在舱内完成计时作业,飞亚达先期的技术准备应对“神六”航天表的研发仍相对充裕,不过真正的“大考”近在眼前,飞亚达迎来“神七”出舱航天表研发的真正考验。2005年至2008年是飞亚达研发团队攻克舱外航天服手表技术难关的难忘的三年。
出舱的航天表,就要面临太空苛刻的环境。首先是超低温;其次是太空的强磁场。然而困难还不在专业指标的先实现,由于航天员在“神七”任务过程中逗留太空达到68个小时,同时还须出舱作业;而在太空中,飞船90分钟就绕地一圈;一天要转16圈,人的昼夜概念被彻底打乱,使用方提出表面时间要实现与地面同步,对时间能区分显示。飞亚达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通过对机芯机件的改动实现了新功能。
不过困难的路只是刚刚在飞亚达人面前开了头。经过严密计算极度低温造成发条金属热胀冷缩不会影响手表运走精确度以后,润滑油的选择又令研发团队一筹莫展。全世界手表通用的瑞士超低温润滑油,只能到负60度,在实验中,这种润滑油在负50度就开始凝结,到负60度的时候就彻底凝固,机芯因此无法运走。为此,飞亚达检索了所有的资料,通过指标对比分析,最后从三种备选中挑出了最终使用的油料。这种特殊的油料,点油也需要特别的工艺,航天表机芯有的轴尖只有0.15mm,相当于两根头发丝的粗细,但是如何制定润滑油工艺,是当时面临的难题。2007年9月25日,正是万家团聚的中秋节,天空晴朗,月明星稀,团队成员依旧在马不停蹄地反复做着调试和试验论证。2008年的元月,飞亚达团队交付了执行“神七”任务的航天表。八个月后,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成功完成了“太空行走”;而所有人都看到了他们手上的飞亚达航天表!
“神九” 女航天员“飞天”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指示,女航天员工作手表要突出女性特质,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天神话和敦煌文化,弘扬中国载人航天的飞天文化精神。在确定设计和技术方案后,飞亚达组织公司研发、设计、制造专业技术人员和敦煌文化艺术专家共同完成了女航天员工作手表的研制任务。女航天员工作手表选用敦煌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飞天”形象来体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伟大创举,并采用中国传统掐丝珐琅工艺将航天特质和华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项目组通过研究和分析敦煌艺术中的飞天形象,经过对数百个飞天形象的筛选,最终选用敦煌石窟三二九窟窟顶莲花飞天藻井中的飞天形象为蓝本设计飞天图案装饰件,根据航天手表的工况要求设计了特殊产品结构,镶嵌安装在女航天员工作手表侧面,充分体现女航天员的特点,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
女航天员工作手表是提供女航天员舱内日常工作计时的仪器,在时间指示上包括时、分、秒指示和日期指示,为了满足航天计时要求,提供累计至10分钟和30分钟的秒表计时,精度达到1/10秒。为了便于航天员能够快速、精确地读取时间,在手表的尺寸空间内尽量加大了表针、表盘和经常使用的刻度,对表盘上显示的刻度拉开了层次感,突出计时分钟小字盘,并在计时分钟、特别是10分钟计时区间使用了醒目的刻度,主要刻度和表针均使用长效夜光,强化识别性。
为了适合女航天员的佩戴特点,并区别于原工作手表,女航天员工作手表的整体设计原则是精致优美、线条纤细流畅。该手表在表壳、表耳、字盘刻度和表针上均采用相对于原工作手表更为纤细的线条,并多采用圆滑处理,区别于原工作手表较为阳刚的设计元素,充分体现了女性纤细优美的特质。在佩戴设计上,为了便于操作和佩戴,女航天员工作手表采用接近日常佩戴的皮表带,考虑到女性特点,采用适合女性的长度,以确保女航天员的实际佩戴效果。
航天表,提升技术团队
2000年,飞亚达技术中心正式组建,2001年启动航天表规划,2002年底飞亚达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深圳市企业技术中心,2003年首块航天表面世,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航天表研制工作与飞亚达技术团队同步进展,十余年间,航天表研制使得飞亚达技术团队和技术实力都有了长足进步。
专业化和团队精神是实现科研成就的基础。团队精神是成功的充要条件,如同阳光之于生命。通过航天表的研制,飞亚达技术中心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提升,航天表的研制成功体现了研制团队的整体技术素质,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团队成员迎难而上、为国争光的品行人格。
航天表,升华品牌
“神七”舱外航天表的“惊鸿一瞥”以后,飞亚达并没有止步,继续推出了“神八”纪念表以及在“神九”任务中首次推出了女航天员表,后续又伴随神舟十号飞船三位航天员环游太空,2016年再一次作为计时装备完成了神舟十一号飞船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33天迄今中国人时间最长、高度最高的太空飞行。作为中国航天员专用手表,飞亚达一路走来,始终伴随中国航天员执行地面训练和太空飞行任务,现在也已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做好充分准备……
飞亚达航天表两次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的最高奖项——“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奖特别奖”,航天表制造技术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奖”。航天表系列产品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成为一个重要的敲门砖,为飞亚达品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因为飞亚达品牌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国际化战略。飞亚达到了海外的任何一个市场,对当地客户来说都是新品牌;同时Made in China的标签或许会给人廉价、质差的印象。但是,“我们是中国航天员用的手表,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以及第一次太空行走,戴的都是我们的手表;同时我们获得过德国的红点大奖”——这样的介绍,完全消除了客户对品牌的疑问,同时航天表为客户向自己的市场推广飞亚达手表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差异化优势。这个表现不仅是产品的表现,更多的是背后飞亚达强大的制表能力、制表技术、专业、设计、材料这些方面的表现。
从地球到太空,人类用智慧探索宇宙,飞亚达一路相随!我们不仅记录时间,还记录飞天梦的每一步。唯有超群的技艺,方能令飞天梦想成真!